查看原文
其他

鲁东明:学者型出版人的思与行

2016-04-11 专注报道出版创新 出版商务周报
商务君按

浙江大学出版社社长鲁东明既是浙江大学的一位教授,更是一位对学术出版认识十分深刻的出版人。他向记者讲述了关于浙大出版社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一起来看看鲁东明如何带领浙大社步入发展的高速路。


大学出版人不仅仅要体现出“大学”二字的厚重和睿智,还需要立足于学术与经营之间,在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取得可贵的平衡;并且需要放眼世界,为出版事业带来海外的阵阵新风;更需要专注于探讨,对未来进行大胆的构思与设想。


大学出版人都以默默笃行取得进步,最终产生惊人的成绩。


许多大学出版人都兼具学者与企业家这两种身份,浙江大学出版社社长鲁东明也不例外,除了是社长,他还是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院派:打造世界一流大学社


在出任浙江大学出版社社长之前,鲁东明曾经做过浙江大学人事处处长、图书馆馆长、信息中心主任,一直以来都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教授。当被问到是从何时到出版社来做社长时,他很准确地说出——2014年5月16日。他也坦言,在此之前没想到自己会成为出版社社长。


鲁东明谈到,在图书馆做馆长的时候,“学校图书馆每年都会买很多书,但有的书买回来其实没有人看。”说起这些书,鲁东明说,“每年买回来的图书有十几万册,有的买来以后就一直在‘sleeping’,所以我叫它们‘睡书’,‘睡书’并不是‘死书’,而是没有人去唤醒它。图书馆有密集书库,有的书放到密集书库时,我们发现都还没有人借过。那时候我就觉得市面上图书很多,但是有些真正需要的书却买不到。”


到了出版社,鲁东明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是:浙江大学出版社如何更好地满足读者需要,出版受读者欢迎的书?而怎样成为更具价值的出版社——也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鲁东明说:“目标其实很明确,一直以来,浙江大学要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浙江大学出版社就要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出版社。战略也很明确,就是精品化、数字化、国际化。”在出版体系当中,大学社的功能和定位有着自己的特色,也有着独特的价值,就是发挥高校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国际化优势。跟学校的工作做好对接,这既是责任所需,也是发展基础。在明确了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后,如何深化实施战略,更好、更快地达到目标,是鲁东明一直在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鲁东明说:“一方面要将浙江大学的优势发挥足;同时,出版社要反哺和支撑学校的发展。随着前几年转企改制,大学出版社也开始企业化运作,我们其实还应该回头看看起点,大学出版的本质是什么,要做到不忘初心。”因此,他提出要跟学校加强学科互动,要跟学校同步发展。因为在他的心中,浙大社既是出版行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应该是高水平大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据了解,浙大社的“学术著作与期刊管理体制改革”已被纳入《浙江大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中,这项改革就是要促进出版社与学校的学科互动。


行动派:专业化是精品化的基础


近年来,在出版业转企改制的大背景下,大学社都强调要做大规模,也都强调激发和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对员工个体进行考核。浙大社是全国大学社的缩影,不可能脱离整个行业的发展,所以发展轨迹跟其他大学社一样,也在大力发展,不断扩大规模和码洋。规模扩大了,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如何稳定规模,提高质量和品质。


就在这个转弯点上,鲁东明当了社长,因此他首先要考虑优化顶层设计和考核机制,从激发个体积极性,变成发挥集体的优势。鲁东明说:“浙大社是综合性出版社,既然形式是综合的,内涵也应该是综合的,这就要求我们内部要协同、要合作,把出版社做出特色来。”

2014年,鲁东明担任社长以来,出版社的调整分为两步,即从外围到核心。对于改革,鲁东明打了个有趣的比方:“一辆车要在高速公路上行驶,首先要检查一下螺丝是不是拧紧了,否则一脚踩下去,螺丝松掉,这就糟糕了。”


浙大社的调整就是从“拧螺丝”开始的,首先是加强质量管理和人力支撑,修订、完善一系列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并成立编校中心和质量检查部,为全面提高图书质量提供有力保证。

为提高“国际化”水平,浙大社在以前版贸部的基础上成立了国际合作与发展联络部,人员从原来的1人扩充到了5人,并设立总监岗位负责工作开展。鲁东明认为,版贸只是国际合作的一个方面,名称的改变是内涵和外延的拓展。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现已完成《宋画全集》23 册、《元画全集》16 册的编纂出版,受到了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好评。



人力资源部的成立,在鲁东明看来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这也许与他做过人事处处长的经历有关。他说:“要发展,人是最关键的,人是最大的资本,也是最重要的资源。


鲁东明认为,要实现精品化,首先要做到专业化。一个人什么都做,可能什么都做不精。想要做深、做细,就要专注和投入。


因此,鲁东明对编辑部门进行了调整。第一个成立的是教材出版中心,专注做教材出版。接下来,成立了社科出版中心和科技出版中心,专注社科领域和科技领域的学术出版;成立了艺术出版中心,以国家级文化精品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为起点,增强对艺术史论的研究,并成立文创工作室,将艺术出版与文创结合在一起,希望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带动下,实现专业化,向文创产品辐射。



目前,《战国—唐画全集》《明画全集》《清画全集》编纂工作正在紧张进行


在此基础之上,浙大社开始实行个性化考核,为此,浙大社出台了一个文件——《完善浙江大学出版社员工职业发展环境的指导意见》。鲁东明说这是出版社的“宪法”,是他当社长期间,为员工发展制定的“宪法”和保障。在这个文件的基础上,实施岗位分类管理,设置各岗位晋升通道。


鲁东明说:“一个人职业发展通道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的明天在哪里,今天肯定是在混日子。人都需要发展通道,有的人愿意走斜坡,就给他陡一点的通道,有的人喜欢在平地上走,可以给他平一点的通道;有的人喜欢拐来拐去,就给他山道走走。我们要个性化地为员工设计职业发展通道。”此外,浙大社还提出了“5153”人才队伍建设计划,要形成5位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领军人才,培养15位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骨干人才,储备30位业绩优秀、能支撑出版社未来发展的青年人才。在鲁东明看来,如果员工愿意付出青春和努力,他就愿意投入精力和资金去培养。


务实派:做深做好做实


其实,对于浙大社的发展,鲁东明的愿望很朴实,那就是做到出版社离不开大学,大学离不开出版社。对于来到社里的一系列调整,鲁东明说这并不是他的创新,他只是在之前的基础上做深、做好、做实,将浙大社的发展目标和战略突出和加强,确保目标能更快、更好地达到。


鲁东明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目标和战略的内涵是在不断刷新的,外延是在不断扩展的,重要性和出发点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不能教条地去做,应该立足当下去思考世界一流大学出版社是什么,精品化、数字化、国际化是什么。对我来说,真正把内涵理解透彻,路径就会更好、更清晰。做到使精品化、数字化、国际化能够真正为目标服务,同时能够满足发展的需要。”



浙江大学出版社与施普林格·自然举办合作10 周年庆典暨“中国智能城市建设与推进战略研究丛书”项目签约仪式


作为学者,鲁东明对学术的追求、对学术出版的认识都要更为深刻,在推出有创见的图书方面更为大胆和有远见,他不仅仅执着于学术,也总能在学术与商业中实现更好的平衡。

鲁东明是计算机专业出身,对学术显得非常务实。谈到学术出版,在他看来,好的学术不能仅仅停留在教育界和学术界,学术专著中的理念只有被大众认可和接受,才能变成社会的风尚,才能变成社会生产力,从而影响社会。他说:“就拿我的专业举例,好的计算机研究就必须得到应用,如果仅仅是论文发表了很多篇,技术却得不到应用,那肯定是不行的。这可能和我的个性有关系,好的研究成果一定要推出去,可能会很辛苦,但是更踏实。”


国际化一直以来就是浙大社发展的一大特色,浙大社很早就开始与施普林格、爱思唯尔等国际出版集团有了合作。近年来,随着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开始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出版业肩负重要的使命。鲁东明说:“如果中国出版业要国际化,首先大学出版社要国际化;如果大学出版社要国际化,那么像浙大社这种名校办的出版社就要国际化。”


如果说以前与国外出版机构的合作是“借船出海”,下一步浙大社就要“造船出海”了。在鲁东明看来,浙大社的国际化不只是为了提高出版社的产值,更重要的是让编辑开拓视野,将浙江大学的声誉通过出版社传到国外去。



“交流·互鉴·合作·发展——浙江大学出版社‘一带一路’主题出版”活动在第22 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举行


目前,浙大社已经与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进行战略合作,建立了“一带一路”主题出版平台,把相关研究成果出版,通过图书的形式传播出去。在2015年8月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浙大社举办了“‘一带一路’主题出版@北京”的活动,发布了《“一带一路”读本》《“一带一路”一百问》《阿里壁画:托林寺白殿》等出版成果。2015年年底又举办了“‘一带一路’主题出版@伊斯坦布尔”的活动,计划今年还将举办“‘一带一路’主题出版@雅加达”的活动。


思想派:出版业供给侧改革


出版业库存猛增,就是供给侧改革亟需解决的问题。供给侧改革就是国家鼓励企业要根据市场需要进行生产,而不是生产出来,鼓励老百姓去买。这是鲁东明对供给侧改革的理解。所以,浙大社的大众出版和少儿出版的定位是要做出自己的特色,而不是简单地开办这两个板块。


大众出版应该是学术出版的延伸,大学社要将学术成果以大众能接受的方式表达出去。浙大社在主题出版方面做了很多文章,鲁东明说:“主题出版图书可能是各地人民社出版的多些,我觉得大学社也该做出贡献,因为大学出版社是有学术功底的,应该对这些内容做出新的诠释和延伸。”


身为大学教授,鲁东明发现现在的学生专业知识掌握得不错,但人文素养、处世之道有待提高。因此,他认为浙大社少儿出版的定位应该是为成长服务,带着高水平大学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促进少儿健康成长的先进理念来做少儿出版,这样才与大学出版社更加般配。


鲁东明还阐述了他对“出版前移”和“出版后移”的理解,他认为,出版是个生态圈,一个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图书的形式出版了,这本书被其他学者阅读和研究之后,很可能会引发又一本书的出版。“以前做出版往往是有了成果就出版,现在要把出版前移到产生这个成果的过程当中去,把出版变成服务,让学者的研究成果能够出版。出版后,这本书如何让别人看到,如何体现作者的学术地位,这就是出版社的后端服务,即出版 60 26356 60 15792 0 0 3542 0 0:00:07 0:00:04 0:00:03 3542移。”鲁东明解释说。

出版是整个文化系统中的一个环节,所以不能孤立地做出版。


在鲁东明看来,浙大社是资源型的出版社,只有通过广泛合作才能做大。他说:“广泛合作就需要打通各个资源环节,把出版社主动放到学术产业链中,在产业链中,出版社就是一种资源。也许很多东西对出版社自身来说不是资源,但是放到环境中就是一种资源。比如植物排出的氧气,对于人类来说就是一种资源。”


对于媒体融合,鲁东明认为,要回归到出版的本源来看待这个问题,融合与否其实是方法。媒体融合其实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管是纸质出版还是数字出版,本来是融合的,现在很多时候被人为地割裂了。他说:“融合与否是不同需求造成的,如果需要两种同时表达,那就融;如果不要两种表达,那就不要融。有些适合数字出版就先数字出版,有些适合纸质出版就纸质出版,这是规律本身所决定的。比如,能最直观地报道新闻现场的,肯定是电视;要仔细品读新闻肯定是通过报纸;要实现及时播报则首选网络媒体。”


幽默派:曲高却不和寡


鲁东明很喜欢举例子,这一点出版社的员工深有体会,每次开会,员工都能感受到他的幽默。在整个采访中,一个问题经过他的举例回答,让记者理解起来非常容易,也使得整个采访过程显得非常轻松愉快。


对于近两年来所做的改革,他坦言,到了出版社之后,一直在谨慎地调整方向,统一思想,稳扎稳打,可能发展并不是很快,但都是为了积蓄力量。今年,鲁东明开始跟员工说:“我们现在已经进了高速路口了,前面的路就需要大家加大油门了。”


鲁东明非常重视大众出版和少儿出版板块。在他看来,出版也是个生态圈。就像公园需要有草地、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才能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和生态圈。做出版也是一样,做学术出版是大学社的本分,做大众出版和少儿出版则是为了转变思维方式。鲁东明说:“如果出版社只按一种思维方式运作是要锈掉的,这就跟吃饭一样,要荤素搭配。大众出版和少儿出版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竞争最充分的板块。我们要通过大众出版和少儿出版深入市场。”


一年前,鲁东明曾把书比喻为咖啡豆,在他看来,文化的结晶就是图书,图书是原汁原味的东西。而文化行业的产品和服务,都是“咖啡豆”磨出来的,糖多放一点、少放一点,会调成各种口味的咖啡。目前,浙大社已经成立了杭州一源数字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这成为浙大社文化跨界的桥头堡。


对于浙大社数字化方面取得的成绩,鲁东明说道:“这两年出版社都在不断转型,环境与前几年不一样了。浙大社数字化的可持续竞争能力还需要不断加强,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传统基础,现在就需要创新抓机会,接下来还需要不断创新抓机会。”


“十三五”时期是浙大社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出版社的攻坚时期。浙大社制订的“十三五”规划积极服务于国家文化战略和浙江大学“六高强校”战略,以培养优势产品线为抓手,打造浙大社的出版品牌,使得浙大社能够走在大学社前列,在出版行业中不断进步。对于浙大社的未来,鲁东明满怀信心,他笑了笑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盛娟关注少儿出版产业

shengjuan@cptoday.cn






关阅读 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豹眺网官方微信号】关注互联网教育、数字出版、新媒体运营、内容电商等内容产业的发展态势及内容产业创新创业项目的发展动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